您好,欢迎来到中和卓越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

速解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看点


1646806842822477.jpeg

一、2021年工作回顾

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原文: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解读:总体来看,2021年经济增速、就业都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值,只有CPI增速低于预期。2021年宏观经济的显著特点就是外热内冷,我们在《2022年资产配置策略展望》中提到,“2021年国内信用条件收敛,货币政策偏紧,财政节奏后置,地产销售回落,内需表现趋缓。外热内冷结构性矛盾显著。”

1646806648979776.png

过去一年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原文:宏观政策适应跨周期调节需要,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考虑为今年应对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全面降准,推动降低贷款利率。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稳妥处置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着力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从全年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符合预期,财政赤字率和宏观杠杆率下降,经济增速继续位居世界前列。。

解读:这里主要说了几件事,一是宏观政策为今年预留了政策空间,强化跨周期调节,为今年的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把原本应由中央经手的财政资金直接转给地方,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三是货币政策,2021年的稳增长发力点主要在货币端而非信用端;四是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稳妥处置重大金融风险事件,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融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受限,出现了一些风险事件;五是加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着力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我们在《2022年资产配置策略展望》中也提到,“2021年下半年,上游供需失衡,原料价格加速上行,同时部分省份能耗双控、限产限电,供给收缩……年底,保价稳供策略持续显效,2021年12月CPI、PPI涨幅双降。”

过去一年,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原文: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在政策执行中采取“一刀切”、运动式做法。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有的漠视严重侵害群众权益问题、工作严重失职失责。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依然多发。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挑战,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

解读:2021年形势依然不乐观,经济下行,消费和投资恢复都不及预期,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从PMI数据可以看到,小型企业PMI在4月份就一直下行,到年底只有46.5,远低于荣枯线水平),同时某些地方政府、某些周期性行业成为宏观经济短板,出现了不少风险隐患。这些都是需要持续发力和解决的问题。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原文: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我们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解读:今年的经济形势依然不好,下行压力依旧较大,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所以政策上还是“稳字当头”。2022年GDP目标设定为5.5%左右,位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5-5.5%区间的上限,反映稳增长的决心。

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原文: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解读:今年GDP增长在去年疫后复苏的高基数下仍定调5.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与去年相同,同时还要保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总体上看,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所以,报告中提出了“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预计政策环境会走向实质积极,主动发力。同时,今年的能耗强度目标也不再定量,保留适当弹性,不搞运动式降碳,坚持稳中求进、逐步调结构。

三、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

财政政策

原文: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各级政府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带头。加强收支管理,严禁铺张浪费,不得违规新建楼堂馆所,不得搞形象工程,对违反财经纪律、肆意挥霍公款的要严查重处,一定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解读:虽然今年赤字率下调至2.8%左右,比去年下降0.4%,但由于财政支出规模较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预计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速将从2021年的0.3%升至8.1%。总体看,今年的2.8%的赤字率事实上相当于往年4%以上的赤字率水平。同时,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中央继续为地方输血,言外之意就是隐性债务还是要控制好,资金要切实用到民生领域和地方建设。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继续管控的背景下,中央的应对措施是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保证基建投资扩张与地方政府宏观杠杆率稳定双重目标的实现。

今年新增专项债规模虽然和去年一样为3.65万亿元,但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2万亿专项债将大部分在今年投入使用,同时今年年初提前安排的1.46万亿新增专项债在1-2月发行规模已超70%,今年的基建投资预计会有显著提升,成为稳增长最重要的发力点之一。

货币政策

原文: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解读:可以看到,今年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2022年货币政策将向宽信用倾斜。在今年面临全球央行货币政策转“鹰”的外部冲击大背景下,中国央行将继续坚持“以我为主”,通过总量型和结构型双重工具维持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特别是信用端,今年社融增速可能有所上升。

内需

原文: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着力适应群众需求、增强消费意愿。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

解读:2021年稳增长的主要动能来自于全年火热的外需和上半年蓬勃的地产投资,基建遇冷,消费恢复不及预期。2022年,全球疫后复苏峰值已过,且各国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同时出口高基数背景下,今年的出口增速必然下行。所以,基建投资将有望成为今年稳增长最重要的发力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会有显著回升。而今年的消费也会随着疫情防控“前紧后松”的节奏逐渐复苏。所以,今年全年来看,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上半年稳增长靠基建投资,下半年靠消费。

地产

原文: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解读:继续维持“房住不炒”的总体定位。但是相较去年,新增了“满足合理购房需求”“促进地产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提法。加上前文提到的“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今年房地产政策或将有所回暖,地产投资有望触底反弹。同时,根据之前国新办发布会说法,预计2022年能够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比去年94.2万套大幅增长,保障房成为地产投资增长的重要动能。

稳市场主体

原文: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各地也要结合实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等有力措施,使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以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场信心。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补助资金直达市县,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资金调度,确保退税减税这项关键性举措落实到位,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

解读:对于进项税额超过销项税额的部分,此前我国一直采取留待下期抵扣的办法。留抵税款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资金被占用、资本成本增加。而留抵退税,全名叫“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优惠”,也就是对现在还不能抵扣、留作将来抵扣用的“进项”增值税,予以提前全额退还。而且本次退税资金不经过地方财政直达企业,直接为企业补充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

国家安全

原文: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解读: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全方位制裁为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警示和教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能源革命”的提法。加上前文提到的,“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确保能源粮食安全”“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成为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发力点。

焦点文章
宣传
欢迎拨打400-0870-989更多>>